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聚焦 >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田国强:在民族复兴中实现中国梦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表时间:2013-01-15 12:43:21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29日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抒发自己报效祖国、实现梦想的心路历程。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将其收集整理,编撰成文。陆续刊发,以飨读者。

  虽说我在美国留学、从教20多年,对于所谓的美国梦我却从未挂怀过。几十年来,我的心中涌动的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种家国情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改革开放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拐点,一举扭转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衰颓之势,使中国重新走向了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转变。我个人受惠于国家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政策,于1983年公派自费出国留学。

  我还清晰地记得初到美国留学的两个强烈感受,一是震撼,二是痛苦。震撼的是,一个国家原来可以这么富有!痛苦的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勤劳却那么贫穷?差距是存在的,而思考更是必要的。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改革制度和人才。这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学习研究自然科学(物理、数学)转向社会科学及其经济学学科。

  博士毕业之后,我留美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华儿女情。我通过研究和推动中国经济制度的平稳转型,通过筹划和参与中国大学杰出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中国梦。

  我始终认为,我们每一个中国经济学研究者都应该有一份历史责任感,对于中国的现状和发展保持关注,但同时也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的头脑,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及各种条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及中国国学智慧来研究中国的问题。那么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务实思想的高端经济学人才,服务于祖国经济的新发展,势在必行。

  于是,2004年我决定回国深度参与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我选择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作为自己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回国后与谈敏校长不谋而合,我们都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改革者和垫脚石。我们遵循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内在规律,在学科建设、师资引进、人才培养、科研体制、人事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形成了一整套内生性的长效机制。

  如今,我领导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已引进53名优秀海归教师,凝聚和培养出一批以孙宁、陈庆池、冯帅章等为代表的世界级的青年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经济研究评论》(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等世界顶级和著名经济学期刊发表了论文近150篇。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学术研究、高层次的就业、升学和出国等各领域均具有独特竞争力。

  在这一筚路蓝缕的教育改革中,我奉献了自己的激情和汗水,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但是我无怨无悔,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在支撑着我,那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改革探索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

  田国强 男,1956年生。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共同主编,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主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机制设计理论之父”赫维茨教授。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他所创导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领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

  专家心语

  我心中涌动的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种家国情怀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1. 上一条:天津提出社工人才培养计划 5年内建成人才金字塔
  2. 下一条:张学记: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最稀缺资源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