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聚焦 >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校长问政:"钱学森之问"怎样破题 协同创新如何全赢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2013-03-18 14:34:51
 协同创新如何“全赢”
  朱之文
  创新,这两天成为会上会下的一个热词。我和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院士聊天,话题围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展开,有很大启发。与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的交流更多。10多年前,我们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了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这次,如何以研究院为平台开展创新合作,引起了我俩的深入讨论。
  的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主要经济体走出金融危机、寻求未来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核心。对我国来说,创新既是目标,更是路径。而高校是知识、科技、人才聚集的中心,理应走在创新前列,更加自觉地瞄准国家重大目标,走出一条“推进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之路。
  什么叫“协同创新”?首先要以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重大战略中急需突破的、核心的科技问题。为此,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前瞻性问题,面向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任务,形成明确的目标牵引机制。
  而有关国家战略的创新,一般都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重大问题,这就特别需要组织和集聚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创新力量和资源,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加强深度合作,抢占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当然,这种创新,还要以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保证。这意味着,需要深化科研组织模式、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式、资源配置办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创新主体从个体、封闭方式向协同、开放的方向转变,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践中,我们确实也有过不少困惑,比如和企业的合作,利益分配、成果共享都有不少值得探索的空间,说白了,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时候会消耗创新的热情、精力和主动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特别希望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有所突破,那将会开创一个“全赢”的局面。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钱学森之问”怎样破题
  李培根
  近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这其中,教育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其中包括钱学森所希望的“杰出人才”;“中国梦”的实现,也体现在公民的自由发展上,那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快速发展以及时代需要。所培养的学生总体上创新能力还不强,杰出人才还很匮乏。我国发表科学论文数量跻身世界第二,但是原创性、突破性成果仍然凤毛麟角,“钱学森之问”亟待破题。到国外大学考察,常常听到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缺少怀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面对这些问题,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尽了很大努力,一些大学也一直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似乎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改革多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今后的教育改革,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国家层面的教育理念。
  教育如何因应时代要求、适应国家需要、顺应人民期待?就是要更多地从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而非工具意义上。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更好地让学生“成人”,成为他自己。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总是想把学生培养成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特定思维模式的工具,于是形成了批量生产的教育模式。
  所有人都赞同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创新需要怀疑精神,而怀疑精神需要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发展”理应成为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
  着眼未来发展,应该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让教育看见“人”。把“让学生自由发展”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教育理念,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更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更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1. 上一条:缺人才:“新医改”的拦路虎
  2. 下一条:“跳槽”吗?医药人才市场情报解密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