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北京【北京】
- 行业【全行业】
更多通知公告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人才强国 从创新创业人才抓起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表时间:2013-03-22 17:15:16
“我国目前最紧缺的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但我们的创新创业环境却亟待改善:一流科研人才、科研机构偏少,专利转化率、论文质量、院士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在日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联席发言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直言不讳地说。一份针对海归创新创业人才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创业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排在首位的是知识产权,其次是贷款扶持政策,职称、待遇等问题却排在最后。对此,吴江认为,“创新不仅是科研人员的事儿,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技术要创新,商业模式要创新,组织要创新,服务要创新,政策要创新,以至社会要创新。”
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政策,吴江说,不管是美国的“21世纪竞争法案”、日本的“创新25计划”还是英国的“国家创新战略”,都是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置于一个整体的框架下,把科技、教育、企业和人才放在一起来看。“脱离经济环境,脱离产业、金融和贸易等等政策,孤立地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行不通的。”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关键在政府。”吴江说,鼓励创新创业,首先需要配套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工作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这其中,应包括科技研发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市场竞争政策、政府监管、技术移民等多个方面的政策。只有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网络,才会有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政策环境。
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基础环节是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吴江表示,创新教育不能从大学抓起,而应从中小学抓起,让孩子从小就培养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欲望。教育模式要为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师本身要能够懂得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方法,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教育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创新的基础是创业。在吴江看来,再多的专利技术,如果没有进入企业,没有商业化、产业化,最终都不能称其为创新型国家。当前,应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科技人才去创业,让科技型小企业活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当中, 从而推动各行各业在各个层面的创新。“当今世界,中小企业是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命脉。年轻人在学校学了东西,和老师合作开发了技术,然后拿创新的成果搞创业,最后支持了国家的创新。”
对于我国的研发机构和高校来说,目前急需打造一批真正能叫得响的、有实践竞争力的品牌实验室。“顶尖、高端的创新都来自于最好的实验室。这也要求我们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把人才送出去、引进来。”吴江介绍,目前广州市的菁英计划已在进行类似的探索,从高校选拔优秀大学生,直接对口到发达国家顶尖的实验室和导师名下,由政府与企业共同资助培养学生,人才学成归来直接效力企业。而他们将来回国,带回来的可能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创新创业的主体是青年人才。吴江建议,在科研评价中应破除论资排辈思想,为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员席位,将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优先安排主持重要科研项目,让他们有尽快成长的平台。
“人才强国,要从创新创业人才抓起。”访谈的最后,吴江再次强调,要从全球视野角度看待创新、看待人才,把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结合起来,更多地关注非技术创新因素,特别是制度创新问题,尤其是政府的创新政策。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