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
- 北京【北京】
- 行业【全行业】
更多通知公告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智能手机竞争,别再误入歧途
来源:人民邮电报 发表时间:2013-04-19 17:11:38
今天,智能手机已成为驱动全球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最显著的驱动力。与此相应,伴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火暴,智能手机本身也在“软硬兼施”地加快发展步伐。然而,创新的缺失,却正在让智能手机的发展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怪圈”,并不得不承受与此相应的严重后果。
同质化现象严重
创新的缺失,是智能手机市场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根源所在。
由于缺乏差异性,智能手机厂商之间比拼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将某一功能、某一特质实现到极致,而不去考虑用户是否真的需要。
“一根筋”似的比拼,典型的领域就是多核处理器。从最初的双核到今天大行其道的四核,再到以三星、华为为代表的手机厂商掀起的“八核”旋风,消费者难免会想象,未来是不是还会出现“十六核”这一逆天的配置呢?但问题在于,手机真用得着配备这么多数量的“核”吗?在多核竞争面前,比较冷静的是高通。高通CEO保罗·雅各布认为,片面强调核数量只会误导用户。消费者的需求是下载速率更快、图形处理更顺畅、功耗更低,而不会去关心手机芯片到底有几核。
同样的“一根筋”似的比拼,还体现在手机屏幕的尺寸上。当前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践行着对于手机屏幕“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的追求。与此相应,手机便携性的优势则在悄然消失之中……
同质化,只会进一步加剧竞争。当市场上出现的智能手机几乎“千机一面”、相差无几时,竞争的环境只能是厮杀激烈的“红海”。
价格战日益惨烈
在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中,市场参与者获胜的法宝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低价格。与此相应,当同质化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价格战也只会愈演愈烈。
价格战,从短期来看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用户来说,价格战降低了使用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提前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作为急功近利的手段,价格战最终会让整个产业缺乏创新的投入,进而导致创新能力的缺失,这必然会令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减缓,质量下降。
尤其是对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数量众多的国产手机厂商而言,价格战的后果更为严重。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和三星攫取了高达50%的市场份额和高达99%的利润;其他诸多的手机品牌厂商,仅仅分享可怜的1%的利润。而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深陷于价格战的泥沼,就意味着不仅不会获得利润,甚至更多的是在“赔本赚吆喝”。例如,某业内人士向《人民邮电》报记者透露,现在某品牌的手机生产线上只要做出一部新手机,就标志着企业又赔了数百元。尽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商榷,但国产手机当前所处的困境,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价格战同时也是残酷的,带来的必然是淘汰。正如宇龙酷派副总裁苏峰所说:“价格战是一种洗牌的方式。”洗牌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被淘汰者,是那些创新能力弱、资金实力差的企业;成功留下来的,也是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才学会按照市场规则去竞争,学会了认认真真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去做产品。
综上所述,对于智能手机而言,既然同质化竞争、价格战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回归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来,那么,为何不在一开始就避开那些发展的误区呢?我们相信,那些不盲目追赶“多核”、“大屏”潮流的参与者,也许今天独自忍受了寂寞,但换来的却是明天独一无二的优势,而这正是应对市场竞争、长期都会奏效的“杀手锏”。
歧途1 屏幕越来越大
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能够轻松握在手里——消费者的这种直观感受反映了眼下手机发展的一个趋势:屏幕尺寸正越来越大。智能手机的热潮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屏幕尺寸的大小,毕竟屏幕越大,分辨率相对也会更高,网页还原度会更好,特别是在手机上进行阅读、游戏、观看视频的时候,视觉体验会更佳。
手机屏幕多大才算合适?真的是越大越好吗?此前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司机在驾驶途中接打电话,由于使用的三星Galaxy Note手机屏幕过大,单手无法操作,双手操作后发生了车祸。当然,发生车祸不能怪手机太大,而是不应该边开车边接电话。不过,这也不由得让人思考:手机是一种手持设备,首先应考虑握持的手感和可操作性,大得像平板电脑的手机还能叫手机吗?
苹果公司根据人体工程学分析得出结论,3.5英寸是最适合单手操作的尺寸,所以iPhone一直将3.5英寸触摸屏作为标配,但是,最新的iPhone 5放弃了一贯的传统,改成了4英寸屏幕。这还不算大,同三星Galaxy Note 2的5.5英寸大屏比起来,iPhone 5已经算是“纤瘦”了。在2013年的CES上,华为展出的Ascend Mate屏幕达到了6.1英寸。近来有消息称,Note 3很有可能采用6.3英寸的屏幕,真是让人感慨: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手机刚出现的时候个头都不小,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体积越变越小,10多年前,TCL、科健等众多国产品牌争相生产火柴盒似的翻盖手机。那时候人们的疑问是:手机到底要多小?可是如今,潮流似乎又回去了,就像轮回的时尚界一样。现在要问的是:我们到底需要多大的手机?
歧途2 预装程序过多
APP预装费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厂商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这项收入是建立在“强制消费”的基础之上。消费者已经为硬件付出金钱,为什么还要忍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APP,为什么这些自己不想要的APP还删不掉?预装程序过多,已经成为智能手机消费者突出反映的问题。
预装APP无论对于手机厂商还是对于APP开发商来说,都已经成为一项稳定的合作。然而最终的消费者在这方面却毫无发言权。根据有关统计,每一部智能手机上预装的APP程序都在10个左右,多的能达到20多个。首先这是一种强制消费,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被附加了具有商业性质的其他产品。曾有消费者反映,明明购买的是有512兆内存的手机,因为预装了很多软件,拿到手的手机只剩下70多兆的内存。
这种预装行为还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很多预装APP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预装过多还会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
还有一种危害是安全隐患。APP开发商拿预装费,厂商给安装。如果这款APP存在侵犯消费者信息安全的行为,谁来监督,谁来负责?这种情况在正规厂商和APP开发商身上较少出现,但是在一些不那么正规的开发商和山寨手机厂商身上就屡屡发生。很多用户购买的手机被预装了吸费软件,莫名其妙地就被扣了很多的手机话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用户该要求谁来负责呢?
我们也并不能完全否定预装APP,但是如何把握尺度,不侵犯消费者的权益是业界应当思考的问题。
歧途3 外观越来越像
以前的手机是美少女,如今的手机是蝙蝠侠——用这句话来形容目前几乎“千机一面”的智能手机再合适不过了。四四方方的机身、硕大的屏幕、几个简单的功能键到颜色基本是黑或白,市面上的智能手机长得差不多都是一个样子。
外观的同质化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少见到外观让人耳目一新的手机。为什么很少有厂商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手机?为什么一提起智能手机,大多数消费者脑海里浮现的就是iPhone的样子?这似乎是一个死循环:智能手机外观越同质化,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就越固化;而消费者的认知越固化,厂商想要创新突破就越难,毕竟追求未知的东西是要承担风险的。于是,就苦了像笔者这样的“外貌协会”成员,购买手机的时候可挑选的余地太小了,长得都一样,选A选B几乎没差别。很怀念当初那些外形漂亮的手机:让人赏心悦目的色彩、优美的线条造型,还有来电时会闪烁的LED灯,轻易就能俘获女性消费者的心。
看看去年苹果和三星的专利之争,苹果指控三星在外观设计上侵权,包括前置扬声器插槽、简单整洁的正面设计和屏幕边界、Home按键、图标布局等。苹果公司提交的文件显示,百思买的消费者购买三星Galaxy Tab后又退回,因为该用户在购买前曾误认为这是苹果iPad 2。平板电脑如此,智能手机也是如此,消费者一不留神就错买,这算不算是外形太相似的错?
可能只有一个行业应该感谢外观的同质化:生产手机后壳的厂家。因为智能手机长得越来越像,想要突出自己的个性为其加个后壳是最简单方便的选择了。可是,手机厂商是不是也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给消费者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一些不一样的手机。
歧途4 没完“核”竞赛
移动终端始终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因此它的好坏取决于适不适合个人的需要,而与硬件有多高的配置并无绝对对应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或出于竞争的逼迫,或出于宣传噱头的需要,很多手机已经走上了非理性的硬件之争,多核处理器就是其中的重灾区,“核战争”一触即发。
从去年开始,四核手机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厂商铺天盖地的宣传,媒体广泛的宣传,让人觉得没有多核就没法适应移动互联新需求,甚至就不能成为智能手机。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不否认从单核时代到多核时代,手机的运行速度和处理性能是在不断提高,但它真的能带来全新的体验吗?不尽然。事实上用户很难体验到四核相对于双核的区别,由于多核带来的高能耗,很多情况下四核是在低频双核甚至单核的状态下工作的,而这也完全能够满足一般的应用体验。有专家指出,从硬件结构看,架构特性和制造工艺才是决定性的指标;从使用体验看,大多数双核手机在流畅度上与四核手机并无显著分别,甚至A5芯片的性能还能领跑某些四核机器。多核与否并不能决定处理器的品质,更不能直接挂钩使用体验。
再者,说到成本问题。高性能处理器势必让成本上升,但处理器成本的上升相对于手机外围成本来说是很小的,也就是说手机的贵贱与是否多核关系并不太大。然而很多手机厂商就以多核为卖点,大幅提高销售价格。所以作为理性的消费者,我们不应以是否多核来判断手机贵贱,而应问问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一味地追求多核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扼杀终端厂商在手机外围硬件方面的创新,说到底,是对整个终端产业和市场不利。
- 上一条:“学历歧视”源于畸形人才观
- 下一条:民政部要求公益慈善组织规范捐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