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聚焦 >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创新助推“领跑”——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巡礼

来源:新华网 发表时间:2013-01-25 10:27:00

  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条锈病治理”——

  降服锈病保增收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小麦条锈病有多厉害?这么说吧,如果不加以防治,百姓餐桌上平均每两碗面条就有一碗被它夺走!”

“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项目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主持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万权研究员深知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去过麦田的人可能都会看到:小麦的叶片和穗子上,布满了像铁锈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小麦条锈病的症状。其实,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夏孢子,直径才20微米,用肉眼看不到,正是如此微小的一种病原菌,在大流行年份可以造成小麦40%以上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

锈病孢子虽小,但能量不小。它能随气流在高空进行长达上千公里的远距离传播,让人们防不胜防,因而成为一道无解的国际难题。锈病孢子虽小,但它聪明绝顶。它只在活的小麦上寄生,像候鸟迁飞一样在不同麦区迁移,循环往复,危害小麦。如果遇到小麦的抵抗,它还会产生高致病性的后代。

1991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组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及地方等20多家科研和推广机构的上百名科技人员,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和防治全国大协作。

然而,锈病孢子轻易不愿服输:它不断变异,产生高致病性的类型,而且变异速度超过科学家的品种选育速度。培育一个抗病品种往往需要8—10年时间,而锈病的变异只要3到5年时间。

面对严峻的挑战,陈万权带领协作组,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找到了小麦条锈病的“老巢”,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两大菌源基地,查清了菌源基地的精确范围与关键作用,研发成功分子诊断和异地测报技术,建立100多个测报点,预测预报吻合率高达100%,实现了早期精准预报,为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科学家们直捣小麦条锈病“老巢”,压缩这些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2009年到2012年,在小麦条锈病的发源地压缩近1/3小麦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了菌源数量,从源头上减轻了对下游的危害。在小麦主产区,进一步采取药剂拌种、带药侦察、打点保面、春病冬防等技术手段,切断传播途径,大大减轻了危害和损失。

2009年到2012年,累计在全国8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3亿亩次,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的暴发流行,每年多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增收节支120亿元,为国家粮食“九连增”做出了重大贡献。

  1. 上一条:我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基本实现全覆盖
  2. 下一条:人社部:去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