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北京北京
行业全行业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聚焦 >

资讯聚焦Reference News

“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完美收官 八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

来源:科技部网站 发表时间:2013-02-01 11:05:52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09年,市委、市政府深化拓展“科技奥运”成功经验,提出“科技北京”发展战略,制定发布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促进自主创新行动》,不断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四年来,在中央和北京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科委充分发挥了牵头部门的协调作用,全市各部门、各区县积极探索,认真贯彻落实,以年度折子工程为抓手,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机制创新,注重转化应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一、“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促进自主创新行动》,明确了新形势下推动科技北京建设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提出了实施“2812科技北京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是指两项对接,通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首都自主创新能力;

  “8”是指八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统筹整合首都人才、资金、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汽车、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产业集中支持一批产学研用项目,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到2012年,力争新增产值超过5000亿元。

  “12”是指十二项科技支撑工程,集中在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与健康、科技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带动形成新的市场需求,改善民生的新的技术和产品,提升科技惠民能力。

  二、“科技北京”建设成效显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推进工作机制,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中率先制定折子工程,由市科委牵头编制实施,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十余次对折子工程专门指示或做出重要批示。2009年至2012年,“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折子工程累计实施重点任务450项,涉及市相关部门和区县共64个。各主责单位制定详细计划,认真组织,强化协调,扎实推进落实,很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四年来,通过“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实施,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创新资源得到进一步聚集,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显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落地转化,有力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八大科技振兴产业工程推动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十二项科技支撑工程围绕百姓生活及首都可持续发展,部署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在民生领域推广应用,推动首都建设发展和社会环境不断完善。

  (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北京市出台20余项配套实施文件,初步形成了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政策框架体系。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落实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截至2012年,共认定4681个新技术新产品,累计采购新产品226亿元,拉动投资775亿元;共有494家单位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

  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盘活存量空间资源,累计建设48个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园,吸引281家企业总部、研发总部和产业联盟入驻。建设科技金融中心,股权投资机构达460家。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中关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创新发展示范作用显著增强。2011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1.96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的1/7,2012年总收入预计超过2.3万亿元。中关村聚集了2万多家科技企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648家,上市公司228家,境外上市公司数量、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均排全国第一。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近200家,包含近百家研发机构,示范区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数量近百家。

  (二)强化工作对接,推动国家重大专项及基础设施在京落地

  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市联席会议-审核工作小组-各专项牵头部门”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方配套管理办法》,确定了每年100亿元统筹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方配套的原则。与科技部建立了部市会商工作机制,采取“直通车”方式,共同筛选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及重大示范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委的协同工作机制。

  近一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在京实施。2009-2012年,在京单位承担重大专项项目近1700个,占全国的40%以上,覆盖全部十个民口专项。我市共配套支持重大专项项目209个。第四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65纳米成套工艺、核电设计软件等一批项目取得技术突破,提升了我市相关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顺利在京建设。子午工程等6个重大基础设施在京建设,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顺利开工。

  中央科技资源进一步在京转化落地。四年来,市政府与中央单位签订30余项重大科技合作协议,推动成果转化200项。推动中科院纳米材料绿色制版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支持中国钢研院、中国电力科学院等20余个国家级转制院所开展100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品开发和示范工程应用。

  (三)科技创新振兴八个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011年,八个产业实现产值2.7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近1万亿元,超过了预定5千亿元的增长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简称“G20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突破工程”(简称“4G工程”)、“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简称“精机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简称“十城千辆”工程)、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等产业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较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增长410亿元,2012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长1136亿元,装备制造业增长944亿元。

  科技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工程技术、科技中介服务。加快北京技术市场建设,成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集聚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2008年相比,2011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增长1723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长3572亿元。2012年北京市获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标志着北京设计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进展顺利。“一城多园、五个中心”的建设布局初步建立,昌平园形成了草莓、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链,顺义园打造花卉产业链,通州国际种业园着力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体系。农科城建设作为全国“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列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四)实施科技工程,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工程。搭建88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危险疾病诊疗技术体系,构建十大疾病的科技支撑体系。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防治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保存临床信息2.8万例、样本23万例;制定了100余项诊疗技术和标准规范,面向全市800余家(次)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应用。

  建设食品安全工程体系。组建首都食品安全检测联盟,研发常见非法添加物快速检测试剂产品,研制高端检测设备,建立大中型商场、超市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食品全程可追溯制度,搭建首家中药和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违禁化学物质检测平台。据2012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显示,我市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均为100%,蔬菜合格率为98%,在全国150个大中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在4个直辖市中处于首位。

  1. 上一条:浙江出台14条 欲打造全国最强“科技管理人才库”
  2. 下一条:“中国制造”的创新突围

返回顶部 关闭本页